深圳实施《宁静城市建设规划》应对噪声污染 强调源头管控与分类防控
作者:奥斯恩净化
发表时间:
浏览量:773
近日,《深圳市宁静城市建设规划(2023-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宁静城市建设规划》)印发实施,成为全国首个为打造宁静城市而实施的建设规划。这是继去年出台《深圳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(2022-2024年)》后,深圳噪声污染防治的又一座里程碑。
据了解,此次出台的《宁静城市建设规划》遵循“源头控增、消除存量、建立长效机制”的思路,围绕规划引导、四类噪声防治、标准体系、经济政策、监管执法等12个板块,针对性地提出100项规划任务、27项重要政策和72项重点项目。
交通噪声、建筑施工噪声、工业噪声、社会生活噪声等,已经组成了城市噪声。
按照我国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》规定,以居住为主的区域,户外允许噪声级昼间为55分贝,夜间为45分贝,而我们日常说话的声音在40至60分贝。实际上,在不少大城市,噪声超标情况十分严重。
有统计显示,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、重庆等国内主要城市对比,深圳市近三年区域噪声均值处于倒数第二位,道路交通噪声均值和2022年功能区夜间达标率均处于末位水平。噪声投诉量在生态环境信访投诉量中的占比超七成,总量居高不下。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统计,今年9月,深圳建筑施工噪声投诉总量781宗,占全市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总量的52.6%。其中,不少项目涉及学校、医院、交通、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、民生项目。对此,深圳市率先印发实施《宁静城市建设规划》,加强噪声防治管理的顶层设计。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,《宁静城市建设规划》特别强调从源头控制增量。
马军介绍:“从顶层设计入手特别重要,因为噪声来源是多样的,如果都在末端进行治理,不但治理难度大,而且涉及很高的成本。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,能够实现优化,在源头上对相关问题加以重视,从源头入手是事半功倍和最优的方式。”
除了从源头防控噪声污染外,四大类噪声污染分类防控也是重要一环。《宁静城市建设规划》围绕深圳市声环境质量、噪声污染现状及市民关心关注的各类噪声污染问题,重点对社会生活、施工、交通和工业四大类噪声污染实行分类防控。马军表示,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,近几年,社会生活的噪声成为最突出的来源。
马军说:“因为噪声的源头很复杂,涉及的管理部门也不同,通常是多个部门,包括管理手段也不同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不能把它们混同于一类,应该用分类的方式进行管控。类别之前就已经分出来,如何在分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找到创新的方式去推进,值得特别关注。”
针对不同类别的噪声污染防控,马军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。
马军表示:“比如在工业的方向上,以生态环境部门为主去管理,我们收集到的来自这个方向的监管和处罚数量在增长。与此同时,我们看到工业所占的噪声比重在下降。交通方面,在一些地区,比较严重的是摩托车拆掉消音器去‘炸街’,以特别大的噪声超速行驶,这些方向其实有一些创新方式,比如用在线自动的监控能够有效地发现问题。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,特别重视港口相关噪声的污染,比如鸣笛等问题,也是有自动监控的设施。现在最大难点是社会生活,包括邻里噪声、广场舞等,深圳还有很多经营活动的噪声有较多的投诉,在管理方面有一些新的可能性,有些地区的广场舞噪声监控设施,能实时显示当时的噪声量,这方面有很多创新,有可以解决的方案。”
有研究表明,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。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公开的《噪声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》显示,噪声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手。针对社会生活噪声给居民带来的困扰,律师吴振华表示,噪音成为“大城市病”,对老百姓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的,可能涉及侵权行为。
吴振华介绍:“比如隔壁邻居家的装修,暂时会有噪声,就有合理的容忍义务。但是超出一定分贝且长期持续发生的,就属于法律中的侵权行为,可以对制造噪音的侵害人或行为人,提出停止侵权的要求。”
吴振华进一步表示,相关行政机关要对制造噪声的行为人进行相应的处罚。
吴振华说:“相关行政机关应当有相应的监督和处罚,如果没有,老百姓可以向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行政作为的请求,要求有相应的行政行为,如果没有,我们对行政不作为的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。”
此外,在监管能力建设和执法方面,《宁静城市建设规划》提出,通过推进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构建、建设声环境智慧管理平台,织密声环境监测“一张网”。马军表示,为城市装上“消声器”需要持续强化长效机制,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共同推动构建宁静城市。
马军表示:“我们也特别期待看到深圳市强调的基于从源头管控,控制增量,同时消除存量。城市交通都从规划建设的阶段一步一步按照噪声控制的要求做起来,而且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,大量自动监测网络的构建,包括环境智慧管理平台等,希望能织密声环境监测的‘一张网’,形成噪声地图。之前全国一直对大气污染的防治,已经形成了空气质量的地图,包括水环境等,也有两万个以上的监测站点向社会公开,在噪声治理方面可以借鉴这些经验。不但管理部门需要了解,也希望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去了解,并且参与进来,和深圳市管理部门共同努力,推动构建宁静城市。”